第一眼看到時,並不怎麼起眼,但封面上速寫的線條倒是吸引了我的目光
於是,把他借了回家...
提琴充滿著神袐性與藝術氣息,自古未有樂器如提琴一般,具有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~作者自序
這是一本以提琴為主題的小品文,有著名琴的故事,因為提琴的旅行,也記載了學習提琴製作的心情點滴,
當然,也有著鑑賞名琴的情節,而最多的,是豐富的提琴涵養下溫柔的文筆,總是這樣輕輕的,含蓄的;
提及的,是一種對於提琴的執著及寵愛,他這樣描述琴的製作:
"對一個製琴師來說,製琴是禪的精神,而非工匠的生產活動,它能夠沈澱心靈,追求性靈與自然間的互動感應。"
而文章裡對於提琴的形容詞,總是寫的恰到好處,就仿彿提琴,就在我們的眼前:
"老闆接著又打開一個琴盒,裡面還有一支琴,這支琴倒完整無瑕,面板木料相當不錯,木紋間距適當均勻.....
面漆有點磨損,背板是單板的楓木,花紋細緻也是上流木料。我最欣賞的是它的油漆,像油脂般地光涭溫潤....."
我覺得,這樣優美的形容詞,就好像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者老殘遊記裡王小玉說書的狀聲形容詞,
這些文章的作者們,用著文字,引領了我們走了一遭。
提琴的製作,在台灣,或者說,在全世界,並不是一種流行的工業,我認為是一種細水長流的手工藝,
也因為如此,旁人無法窺探其中,而作者,也用他的文字,讓我們有一窺其中的感覺:
"從琴的製作構想開始參與,首先選擇小提琴的模型......
然後挑選木料,看他喜歡怎樣花紋的木材,來做面板與底板。楓木花紋變化多端,有的如火燄般跳動,
有的如行雲流水般線條平穩,更有鳥眼楓木如狂風捲雲......"
眾多的,有關提琴的故事集合在一起,成了這樣一本的小品文,書本不厚,200多頁,故事不多,38篇,
這樣的文章,看起來不累,適合在各種的時間閱讀,或是週休的假日時光,或是午後的下午茶,
或在泡一壼咖啡等待的時間裡,等火車的閒瑕,不同的時間,有著不同的心情,卻會有著相同的提琴情懷。
書裡有一段文字這樣寫的:我總愛在不同心情,聆賞不一樣的音樂,而音樂也挑起人的情緒,引起人內心的共鳴。
而我覺得,好的文章就好像雋永的古典樂,配合著不同的時間,裝飾著不同的心情,平凡,但令人玩味再三。
<以上的文字,是我試圖為這本書所寫下的摘要>
算一下,好久沒有為書寫摘要了,我印象中,正式幫書寫摘要,好像是在社團的時期,忘了為什麼動筆,
但我記得是寫劉墉的書的摘要,至於後來有沒有被使用,也沒什麼印象了。
為什麼要寫下這篇呢?不是我和作者熟,也不是要打書,更沒有什麼商業的理由,
動筆的原因,來自於今年的夏季,回去了墾丁服勤,再度遇到了去年同期的小弟,小弟的表達能力不怎麼好,
我建議他多閱讀,並且為閱讀的書本或文章寫下摘要及心得,用這樣的方式,來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度,
以及邏輯整理的能力~我以為他只是聽聽,沒想到,不久前,他真的寫了一篇"摘要"給我,想跟我討論。
我大概看了一下,我也不知從何談起,也想過自己有沒有那樣的資格跟人家談些什麼,所以,我選了這本書,小小地測試自己一下,
呃~希望沒有漏氣才好。
兩天前,看到某位李姓已離婚的製作人談自己的感情,他大言不慚地的說,只有妹追他,沒有他追妹....
我想,有才華的男人和有氣質的女孩一樣,都令人砰然心動,而且趨之若騖吧,這是題外話;這位李先生呢,早年在台灣
還蠻出名的,在我小時候,但後來,漸漸地消失,再幾年前有他的消息時,是他在北京開了吉他工作室,
接受客製化吉他的訂作,在圖書館找到這本書時,我腦中是出現了這樣的故事,所以我借閱了他。
其實,我覺得寫文章比彈吉他有趣一點點,嗯...至少,手指不會那麼痛(誤),開個玩笑,現在要是手指還會痛,
那就真的糟了,表示真的都沒認真練;我一直在想,怎麼樣把一些我有興趣的東西做個結合,例如,吉他與文字,
或是相片與文字等等,寫這書的作者,會拉提琴,也會做提琴,他的文筆也很流暢,我欣賞這樣的文字,
書裡提到了一些有關於鑑賞琴的故事,每每看了一篇之後,我會轉頭看看我的小太陽(吉他),跟他說,
還好,雖然你不太會再增值了,但至少,我還可以供養的起你,看看人家一樣的弦樂器的提琴,一把動不動上幾十萬
實在太可怕了,而且提琴的難度在於他沒有一個固定發出固定聲音的區域,簡單說,吉他有格子,只要調成C調,
按住第三格的,撥動第5弦,就可以發出Do的音,而提琴嘛.....由於他沒有格子當輔助,所以,要試著在這條長長的
弦上找出這把琴會發出這個音的相對位置,這樣我這種相對性音痴來講,跟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
所以,學提琴的諸位們,小弟在這裡向你們致敬~
但我還是覺得吉他攜帶方便,入門容易,相對便宜,c/p值較高
回到正題,書裡不止提了提琴的鑑賞,也談了提琴的製作和琴弓的製作,簡單地說,要拉好提琴,除了技術外
要有好的琴和好的琴弓,而製作這樣的東西,都是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及時間的,而且要有天份
也難怪一把好的提琴價格不斐,也是一種極緻的手工藝,看到了提琴的製作過程,打消了我學吉他製作的夢
因為,木工的東西,我自小就沒有所謂的天份,所以,我看,還是算了好了
作者因為提琴,認識了不少製提琴的朋友,或許在對岸,也散布在歐洲,歐洲的製琴就不用提了,
他們就是發源地了,也沒什麼好講,而且老外不會像泛亞洲人這樣藏私,故意藏一些東西起來,擔心徒弟超越
所以,餅會愈做愈大,有天份的人,努力突破,資質普普的人,繼往開來,沒天份的人,也會是個好欣賞者
(這段話,純粹個人觀感,無任何具體根據,看看就好)
至於對岸那裡嘛,據作者所述,有去國外學習的,但不多,多數是自己看著人家的琴,突破製作技術,進而仿製,生產
我的天啊....我只能說,實在太強了,連這樣都可以看穿人家的技術,所以,卡卡西,你的"寫輪眼",真的沒什麼
人家老共的"白眼"才是王道啊~
書裡面很多速寫的圖,我很喜歡這樣的畫風,幾筆簡單的線條,就可以把人物或景物表現出來
我也想起了在墾丁認識的一個金牛座妹妹,他的素描和速寫功力也超強的,真想拜師
我覺得,一篇好的文章,是圖文並茂的,或許文章邊沒有空間可以畫圖,但字裡行間裡所繪出的圖案,才是雋永
而這樣一本小品文,除了文,還加上了自己的手繪,真的很溫暖。
我希望,有那麼一天,我也有這樣的境界。
也或許,沒有那麼一天,那也沒關係,當個文章的欣賞人也不錯,這世上,除了要有千里馬,伯樂也很重要,不是?